5米的距离有多远?相当于常人的5步,可能不到5秒就可以走完。然而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的5米,曹冬林却用整个生命才走完。
2010年7月16日,惠州市保安押运有限公司押运员曹冬林在大脑中枢神经大动脉爆裂的情况下,硬撑着将押运车行驶了5米,最终停靠在安全位置,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国家财产的安全,而自己却瘫倒在了车上。
当日下午5时20分,正值下班高峰,曹冬林像往常一样驾驶着押运车向当天最后一个网点驶去。在经过水清路庙泾路口时,曹冬林突感不适,双眼瞪得如铜铃一般,两眼通红,布满血丝,握着方向盘的双手剧烈地颤抖。为确保押运货物的安全,曹冬林一边按喇叭提醒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注意,一边控制着车速开向路边。
在开过5米后,押运车才在安全区域停了下来。而此时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曹冬林,瘫倒在了驾驶座上,再也不能动弹。同车的押运员立即通过车载电台通知大队,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由于正值下班高峰,救护车无法及时赶来。开着备用押运车率先抵达现场的队长见此情形,立即用押运车送曹冬林去医院。躺在押运车上的曹冬林见到队长后,虽然有些神志不清,但仍从牙关中挤出断断续续的话语向队长报告情况:“队长……车……我停好了……”说完,曹冬林又晕了过去。
后经医生诊断,曹冬林是大脑中枢神经大动脉爆裂造成脑梗。7月17日凌晨,在与病魔斗争了10多个小时后,曹冬林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押运事业的留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曹冬林1969年2月出生于惠州,1987年在武警惠州消防总队第二支队青浦中队任通汛班班长,2009年5月进入惠州市保安押运有限公司工作,担任押运车驾驶员。
在担任驾驶员后,他首先对自己所负责的线路仔细研究,摸索出最合理的行驶方式。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走遍闵行大队所有线路,结合自己多年的驾驶经验,设计出最快、最经济的线路供大队参考。除此之外,他还根据全天各时段车流量的不同,将上下午的路线区别对待,为的是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减少押运途中可能的风险。
虽然曹冬林从事押运驾驶员的时间很短,但却对大队的每一条线路都了如指掌,大队队员都称他为“活地图”。2010年5月,惠州召开世博会,曹冬林所在大队负责危险品押运任务。领命后,曹冬林陪着大队驾驶员前往指定路线进行勘察,回来后向大队的驾驶员详细介绍了每个交接路口的情况和注意事项。担心自己说不清楚影响了押运工作,曹冬林还特地画了许多交接道口和路线的示意图,让每一位驾驶员都能够对押运路线一目了然。
一位刚进大队的年轻同事问曹冬林:“您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押运员,工资也不高,为什么要这么卖力?—曹冬林一脸严肃地回答道:“押运工作保卫的是国家的财产,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岗一分钟,就必须百分百地投入,这样才对得起这身制服。”
工作中的曹冬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中的曹冬林始终以老大哥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弟兄们。跟他在一起,队员们能感觉到家的温暖和兄弟般的亲情。
2009年冬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因为感情问题受到打击,情绪十分低落,在寒风中哭了一宿,第二天带病坚持上班。曹冬林看到后关切地询问对方病情,并到大队附近的药店买来了退烧药,随后又以自己从前的感情经历开导对方,劝诫他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小挫折就自暴自弃。年轻队员听了曹冬林的一席话,重新振作精神,走出了低迷的状态。
为了让自己的押运车能保持良好的车况,曹冬林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车队进行车辆保养。同车的两名年轻押运员时常跟曹冬林“抱怨”,说等他们来了一起给车辆做保养。曹冬林总是笑呵呵地说:“没关系,你们年轻人早上爱睡懒觉,我没事,早晨到点就醒了,醒了就睡不着,就先来了。”
曹冬林是个热心肠,经常拿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开导年轻同事如何做人、做事。时间长了,“知心大哥”的称呼在年轻押运员中不胫而走。
如今,曹冬林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每个押运员的心中,激励着队员们继续着他未完成的押运事业。追悼会上,曹冬林生前的领导、同事和客户纷纷前来吊念。不少平日里受到曹冬林关心和帮助的同事,念起曾经和曹冬林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忍不住在灵柩前失声痛哭。
5米的距离,凝聚了一位驾驶员时刻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职业操守;5米的距离,体现了一个押运员用生命捍卫国家财产的崇高精神。